1月25日,一段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热传:一位年轻妈妈突然放下孩子,一条腿跨上栏杆,正要跳桥轻生,一名路过的美团送餐小哥一把扔下车,翻过围栏,飞奔过去将人救下,事后却默默离去的黄色背影,感动了无数网友,更是温暖了一座城市,“你放下车飞奔的身影真的特别帅”“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
1月26日,潇湘晨报记者获悉,这名20岁的美团外卖小哥罗虫董已被美团授予“先锋骑手”的荣誉称号,奖励一万元,以鼓励其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的行为。而小罗则表示,“只是举手之劳。”
来不及细想就扔下车飞身救人
1月26日上午,20岁的快递小哥罗虫董介绍,他是四川泸州市叙永县人,17岁职高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了,之前在成都当厨师。因为父亲患有胶质瘤,为了方便照看父亲,2021年12月初,他才刚进入美团泸州站工作。
“她哭得特别大声。”1月24日下午5时许,他刚送完一单,正在准备去取另一单的路上,经过四川泸州沱一桥时,看到前方十几米处,一名年轻女子正抱着个尚在襁褓的孩子在栏杆边哭着徘徊,他特意多看了两眼,“那位年轻妈妈看上去不到30岁,当时桥上没有其他行人。”
罗虫董边观察女子,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同天入职的同事说过的一件事,“他说自己曾经在送餐路上救过一个轻生的人,我就想不会这个年轻妈妈也要轻生吧。”
正想着,他骑着车已经经过女子身边,突然从后视镜看到,年轻妈妈突然将孩子往地上一放,就扒上了大桥栏杆,一条腿正在尝试跨越栏杆,意欲跳桥轻生。
“来不及停车了!踏板都来不及踩。”罗虫董的大脑飞速运转,把车一扔,翻过围栏,飞身奔跑到女子身边,一把把她拉下栏杆,“还好那个栏杆高,不然再低一点,我过去都拖不到她下来,就直接跳下去了。”
把年轻妈妈拖下来后,罗虫董听到情绪崩溃的女子边哭喊边挣扎,怕踩到孩子,就只好摁住她的手,两个人就这样僵持着,“我也不好抱她,就听到她哭喊说自己一个人带孩子,说着带孩子容易这类话。”
罗虫董回忆,当时是下班的高峰期,他刚扔下车飞奔去救人时,自己车后有一辆公交车隔了五六米,司机看到前方状况,赶紧放慢车速。
五六分钟后,一名出租车司机将车停在一边,询问罗虫董发生了什么事,“我告诉他这位妈妈要跳桥,赶紧报警。”
这名司机很快将车打了双闪,边来帮罗虫董稳住女子,边报了警。后面的一辆白色汽车的司机也下车询问,来报警,“他车牌是川A的,不是本地的,本来他也可以打方向盘过去。”
几分钟后,两名交警一前一后,一路拉着警报从车流中赶来,罗虫董将女子交给他们,就转身离开了,“我觉得局势控制住了,我可以放心回去工作了。”
入职才一个月,事后获同事夸赞“太伟大”
回去后,罗虫董只和那位要好的同事说了这件“小事”,说完也没放在心上,“他不信,觉得我逗他玩的。就像他当时给我说自己救人的事,我也以为他是逗我玩的。”
直到1月25日,一段罗虫董救人的短视频被上传到社交平台,并大火,大家才知道罗虫董救了人。同事们纷纷在工作群里转发这段短视频,夸赞这个才入职一月的新同事,“那个要好的同事说你太伟大了。”
在泸州市公安局官方账号“平安泸州”发布的这条名为“女子放下小孩欲跳桥轻生,外卖小哥飞奔救下,警民联手温暖了一座城”的短视频中,罗虫董飞身奔跑救人、事后默默离开,都被镜头记录下来。
“没事的,马上过年了……我的孩子跟你的差不多。你这个妹妹,弄乖的。”视频显示,在交警劝慰下,女子后来被派出所接走安抚情绪,后被其老公接回。
视频结尾写道,“外卖小哥,出租车司机和小车司机,虽然你们未留下姓名,但寒冷的冬日,你们用凡人善举阻止了一场悲剧,好似一抹暖阳,温暖了一座城。”
无数网友在这条短视频下表达自己的感动,“你放下车飞奔的身影真的特别帅”、“小哥的摩托车摔坏了吧,谢谢你,善良的你以后必定一帆风顺”、“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
“其实这是举手之劳。”罗虫董说,自己也不想太张扬,只把视频发给父亲看了一下,因为父亲切除了一部分脑髓,语言表达能力不行,只能转发视频表达对儿子的赞许。
1月26日,美团泸州站站长王建告诉潇湘晨报(报料微信:xxcbbaoliao)记者,该站约有50名骑手,罗虫董才入职一个月,每天送二三十单,虽然收入可能不多,但没人投诉过,表现不错,自己和这个小伙子还不算太熟,只知道他家里经济状况一般,还有两个弟弟。
1月25日,看到骑手在转发小罗救人的短视频,王建才知道罗虫董做了一回“英雄”,“其实骑手救人在美团也出现过,但现在也不多。”
王建也特别感慨,小罗的善举让他们既感动也自豪,“用我们同事的话来讲,他突然在我们心里发光了。我就告知了区域经理。”
王建说,1月26日一大早,美团外卖平台总部确认了救人的就是小罗后,决定授予“先锋骑手”的荣誉称号,奖励一万元,以鼓励其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的行为,“我们站上也会将他作为管理层储备人才,因为他人品过关。”
外卖小哥回应飞身拽回跳桥女子 外卖小哥回应举手之劳 由 以指代步 发布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hirongfeng.com/archives/3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