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印度死亡病例可能将超百万 都是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的安排

February 8, 2022 • Read: 360 • 新闻

本文共 2263 字符

截至9日,印度连续两天新冠肺炎单日死亡病例超过4000例,连续4天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超过40万例。印度目前已有24万人死于新冠肺炎。有研究机构预测称,到了8月1日,这一数字可能达到100万。燃烧的疫情将莫迪政府置于炭火之上,印度反对党国大党领导人拉胡尔·甘地将疫情称为“莫迪疫情”,印度国内要求实施全国封锁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就连西方媒体也纷纷指责莫迪政府在抗疫方面“自满”。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8日直言,如果上述预测成真,那莫迪政府要为“自己造成的国家灾难”负责。

印度死亡病例可能将超百万 都是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的安排

多个邦实施封锁

根据印度卫生部门9日发布的统计数据,过去24小时,印度累计报告新增确诊病例约40.3万例。截至10日凌晨,印度累计2223万人感染新冠病毒。就在8日,两名曾经参加过奥运会的印度知名曲棍球运动员因新冠肺炎去世。雪上加霜的是,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斯瓦米纳坦8日对法新社表示,研究表明,在印度快速传播的变异病毒更具传染性,还能够规避现有疫苗形成的免疫保护。她警告称,仅靠疫苗接种不足以控制印度疫情,“虽然印度是全球最大的疫苗生产国,但直至今日,也只对全国约2%的人口完成疫苗接种,要达到群体免疫所需的70%至80%的接种水平,将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

在此背景下,德里首席部长凯杰里瓦尔9日宣布,将延长在首都地区的封锁措施至17日。据《环球时报》记者统计,截至北京时间10日凌晨,马哈拉施特拉邦等26个地方邦或直辖区陆续实施程度不同的封锁措施。换句话说,印度约3/4的地方邦已经进入“封城模式”,距离全国封锁只有一步之遥。

为帮助印度抗击疫情,中国红十字会决定通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向印度红十字会提供100万美元现金援助。此外,中国红十字会捐赠的首批100台制氧机、40台呼吸机等抗疫物资9日从中国成都运抵印度。

多国发现感染印度变异病毒患者

据路透社报道,南非和孟加拉国卫生部8日相继确认,两国分别发现4名和2名感染印度变异新冠病毒的患者。孟加拉国已决定将其与印度接壤的陆路边界封锁延长两周。斯里兰卡日前宣布关闭和印度的边界。

CNN称,随着印度疫情的加剧,新一波的感染浪潮正迅速席卷南亚和东南亚越来越多的国家。从印度北部的尼泊尔,到南部的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周边国家的确诊病例数量正在激增。此外,在东南亚等更远的地方,比如泰国和柬埔寨,疫情也不容乐观。邻近印度的尼泊尔近来新冠病毒阳性检出率达到44%,8日新增确诊病例达到9023例。当地官员警告,若不加以遏制,印度现在发生的一切将在尼泊尔重演。尼泊尔的人均医生数量少于印度,疫苗接种率也较低。分析称,与印度频繁的人员往来是尼泊尔疫情恶化的原因之一。

莫迪政府遭国内外批评

国内疫情难以控制并向其他国家蔓延,莫迪政府的抗疫措施引发强烈批评。拉胡尔·甘地7日致信莫迪,对政府抗疫不力表达不满。他表示,印度政府缺乏清晰且连贯的疫情应对和疫苗战略,又在病毒呈指数级传播时傲慢地过早宣布胜利,把印度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对于疫情的不断蔓延,印度民众也将怒火对准莫迪政府。“#莫迪辞职”一度成为脸书的热门标签。印度医学专家和机构、政府官员等都要求政府实施全国封锁。据美联社报道,甚至美国抗疫专家福奇博士也建议印度实施两到四周的全国封锁。

“莫迪试图扼杀批评和公开讨论(政府抗疫表现)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8日发文,这样批评印度政府的抗疫工作。上月24日,印度政府向推特公司提出一个“法律请求”:要求删除推特平台上数十条批评印度政府抗疫不力的推文。文章说,印度浪费了早期在控制疫情方面取得的成功。莫迪政府给外界造成这样的印象:在经历几个月的新增确诊病例数量降低后,尽管有关第二波疫情暴发和新毒株产生的警告不断出现,但印度已经“击败”疫情。印度政府允许举行宗教活动和政治集会,并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民众参与。《柳叶刀》呼吁,在疫情加剧之际,印度必须调整其应对措施,而印度能否成功克服危机取决于莫迪政府能否“承认自己的错误”。

《柳叶刀》并非首个批评和质疑印度政府抗疫表现的西方媒体。欧美媒体曾将印度作为民主的典范,然而近期大量西方媒体对印度在疫情期间管控新闻的做法大加鞭笞。《纽约时报》称,莫迪治下,印度媒体不再那么自由;法国24小时电视台称,随着确诊病例激增,莫迪政府加强了对推特的控制。《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卫报》等媒体也纷纷批评说,莫迪政府骄傲自满,无视第二波疫情多次举行集会活动。CNN提出问题:世界向印度提供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抗疫援助物资,为什么它们没有被送到最需要物资的人手里?

Archives QR Code
QR Code for this page
Tipping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