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吴孟超曾捐赠600万元用于疾病研究 医者父母心!孟超公走好!

February 11, 2022 • Read: 281 • 新闻

本文共 6044 字符

5月22日13时02分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逝世

享年99岁

5月22日13时07分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

享年91岁

愿世间如你们所愿,医食无忧

沉痛送别两位院士!

吴孟超曾捐赠600万元用于疾病研究 医者父母心!孟超公走好!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隆平曾在采访里,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

时间回拨到1930年9月7日,当时只有27岁,后来成为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的林巧稚,在北京协和医院产房里,接生了一名男婴。这位在出生登记材料上显示为“袁小孩”的婴儿正是袁隆平。

袁隆平的童年和青春岁月,都跟随父母辗转于全国各地,包括北京、天津、江西、重庆、湖北等。

1949年,袁隆平考入了相辉学院农学系,这是复旦大学迁回上海后,重庆复旦大学校友创办,该校在新中国成立后,并入新成立的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前身者之一。

在校期间,袁隆平曾报名参加空军,但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而未入伍,继续留校学习。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学毕业,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袁隆平被这些景象深深刺痛了,立志用农业科学战胜饥饿。

然而,袁隆平的研究之路并不顺利。一开始,他就得面对国际权威的批判“水稻杂交无优势”;为了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他跑遍大半个中国找了6年之久……

1976年,袁隆平育成的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随着中国水稻研究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2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植物》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国的植物生物学研究已经确立了在全球的卓越地位。特别是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已经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可谓“中国的复兴”。

多年来,有关杂交水稻的争议不时出现,袁隆平的应对方法永远只有一条:下田实践。

“在田里,人的身体上半截被太阳晒着,很热。腿在田里冷水中泡着,很凉。但我们每天都要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在成千上万株稻穗里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那真的就像是大海捞针。”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勋章。

颁奖词这样描述袁隆平: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进京之前,袁隆平先是下田跟超级稻告别。回去后的第一件事,还是下田。

袁隆平曾有三个与水稻相关的梦想:

第一是水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第二是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饥荒做出贡献;

第三是希望在我国的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

亩产700、800、900、1000公斤……5月9日,三亚早造水稻测产取得亩产1004.83公斤的成绩。这是袁隆平团队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首获丰收。

这对实现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确保“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而中国的杂交水稻,早已走出了国门。

在袁隆平和一大批中国科研人员的前赴后继下,亚洲、非洲、“一带一路”沿线,杂交水稻已在40多个国家成功示范,并在10多个国家大面积推广。

2017年8月23日,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植保司司长萨乎里专程来到长沙探望袁隆平,给他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印有杂交水稻的面值2万阿里马达加斯加币。

萨乎里向袁隆平介绍道,水稻是马达加斯加人民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中国的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马达加斯加人民基本已经摆脱了饥饿。

“为了感谢您,我们特地选择水稻作新版货币图案”。

2020年,由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和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试验种植的耐盐水稻在江苏如东栟茶方凌垦区进行测产,经专家团队对3块各1亩左右稻田机收实测,“超优千号”耐盐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达到802.9公斤,专家表示,这个产量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

袁隆平的三个梦想均超额完成。但老人仍不满意,他的远期目标定为了双季稻亩产2000公斤。

2020年,袁隆平表示,“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觉得身体还可以,脑瓜子还没糊,所以说我还可以继续工作,我还可以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90后’一直搞到就是‘100后’。”

2004年《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曾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去,我们要担当起来! ”

“我希望更多青年从事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农业,不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

“我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

谢谢袁老,您一路走好!

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22日13时0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从医70多年,他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

吴孟超1922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吴孟超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

他曾创造多个医学第一

●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入门专著

●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

●提出肝脏分为“五叶四段”的经典解剖理论

●完成中国第一例肝癌切除手术和世界上首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术

●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

●建立全球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推动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

1927年,5岁的吴孟超随家人移居马来西亚。初中毕业时,他和同学们主动把聚餐费捐给延安抗日,以毛泽东和朱德名义发来的感谢电在吴孟超心里烙上了红色的印记。1940年春,年仅18岁的吴孟超决定回到祖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吴孟超大学毕业,正式成为一名医生。面对当时我国肝癌高发、防治一片空白的情形,吴孟超决心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经过成千上万次解剖实验,吴孟超等“三人小组”首次提出“五叶四段”肝脏结构理论,找到了打开肝脏禁区的钥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吴孟超主刀完成我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等无数个第一,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震惊了国际医学界。

吴孟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却始终不愿做庙堂中的神。

“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倒在手术台上。”——这句话吴孟超说了很多年。从1963年首次突破“中肝叶”手术禁区后,吴孟超一直坚持做手术,直到2018年,96岁高龄才告别手术台。在无影灯下,吴孟超握紧16000多名肝胆患者的手,带领他们走向重生。

虽然已是中国肝脏外科第一人,但吴孟超对病人如同自己的家人一样,每次看望患者,他总是先把双手搓热,然后才跟患者接触;每次检查都主动拉上屏风,检查完还会帮助患者掖好被角。

吴孟超深知,对很多人来说就医费用高昂,所以在日常行医过程中,他主张为病人节约,总是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减轻负担。

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已经能够诊断清楚,绝不会让他们做第二次检查;同样如果B超能够解决问题,绝不建议他们做费用更高的CT或核磁共振;给病人开药,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给病人用便宜的药。

2005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上级派人来考核,那天的手术就需要取消,但吴孟超没有因此推迟手术,因为手术的是一名贫穷的农民。哪怕只是多住院一天,对他们都是负担......

“他都已经是顶级专家了,出差还住过经济型连锁酒店。”院士陈孝平回忆说,这种情况不是一次两次。吴孟超吃饭的原则是不能剩饭,自己“光盘”,还要提醒同桌的人要吃完,盘子里剩的菜他会分配下去。

吴老的“小气”在医院里是出了名的。去奥地利开学术会议,吴老把飞机上省下的小面包带回酒店,当第二天的早餐。后勤的人找吴老签字报销发票会很紧张,吴老会一张一张的看。下班的时候,他的声音会在走廊上回响:“关灯!关灯!怎么又不关灯!”

吴孟超的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主刀手术后,吴孟超会坚持尽量用手工方式缝合伤口,因为用吻合器缝合需要好几千块钱,而手工缝合是不收费的——这个传统在他工作的东方肝胆专科医院一直延续了下来,成为外科医生们的一项规矩。能用普通消炎药,就不用高档抗生素;能用患者随身带来的诊断片子,就绝不做二次检查。

几十年来,吴孟超团队的手术平均费用,要远远低于国内其他医院。“这种血脉传承,就是人民军医的责任担当。”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许劲松说。隔不了几天,许劲松就会跑到吴孟超的病房里,陪吴老坐一坐,盼着他好起来,再带着大家查一次房。

尽管年过九旬,吴孟超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站上手术台,97岁的吴孟超两眼炯炯有神,腰板挺得直直的。40分钟的主刀手术结束后,吴孟超依然坚持自己多年的习惯,要看着助理医生点清楚所有医疗器械,将病人伤口缝合好才会放心走下手术台。

2019年3月,97岁高龄的吴孟超主刀手术

刚走下手术台,吴孟超又去了病房。他的“吴氏刀法”对待肿瘤“快、准、狠”,而对病人则是“慢、细、仁”,对病人的爱由内向外地溢散。

吴老说,自己只能救治有限的病人,传承和培养是当务之急。吴孟超先后培养出近300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吴老将奖励给他的600万元全部捐给单位用于人才培养,90岁之后还牵头建成了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扔进太平洋,我还要继续同肝癌斗争。”

“一个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行动去捍卫自己的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

“看到一个个肝癌病人被救治,看到一个个肝病治疗的禁区被突破,我常常会情不自禁的感到喜悦。”

——吴孟超

谢谢吴老,您一路走好!

昨天下午,厦门的天空

出现了罕见的

七彩祥云

网友们说

是袁老、吴老在和我们告别吗?

与我们同时代的光芒熠熠的人物

像祥云划过天幕

为世间带来美好与希望

我们无法让它永不消失

但记忆中永远有一处地方属于他们!

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Archives QR Code
QR Code for this page
Tipping QR Code